第(3/3)页 很明显,这是经过了专门的兵力部署调整的,而这么做的目的,恐怕就是那封信上后半段的内容——曹叡想要二次反攻长安。 曹魏方面,总不能闲着没事儿干,专门调整成这样的兵力部署,就为了配合一封看上去就“一眼假”的情报吧?! 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相比于这个可能性,诸葛亮更愿意相信这封情报的真实性。 再一个,曹魏方面往河洛地区和兖州增兵基本是事实,那么,不管情报真假,诸葛亮都要是要做出及时应对的。 基于这样的判断,诸葛亮才会突然下令,召集各州刺史和镇守将军齐聚长安,商议第五次北伐的事情。 一方面,大汉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应该顺势起兵北伐了。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抢时间,抢在曹魏前面,提前发动北伐,破解曹魏试图二次进攻洛阳的图谋。 而今天把这封信拿出来,就是给密议战略的大家们看看,商议一下,是不是要按照这封信上的魏军兵力情报,制定对应的战术。 同时,也是解释了张溪为什么不优先进攻河东郡,而是选择主动颍川郡的原因。 因为根据这封情报上的兵力分布显示,曹魏方面,在河东郡不仅有四万郡兵,两万骑兵布防外,并州的骑兵也做好了要随时南下支援河东的战备。 而河内郡方面,现在曹魏也已经增兵到了四万人.黄河以北的河洛地区,一共有足足十万兵力驻守。 兖州方向,按照情报显示,司马懿指挥的兖州郡兵,除了一万在巩县宣示存在感的王凌所部外,剩下的九万人里面,两万人屯守虎牢关,七万人屯兵在河南郡东部,兖州东北部的东郡,中部的济阴郡,山阳郡,陈留郡其中陈留郡兵力最多,屯兵足足四万人。 如果这些情报都属实的话,那么大汉进攻河内,河东两郡,要面临的是曹魏的十万大军,而进攻颍川郡的话,需要面对的仅仅是颍川本土的三万郡兵,以及可能来援的陈留郡四万士卒。 也就是说,曹魏在兵力部署上,是倾向于囤积重兵于东北侧的洛阳地区,对于西南侧的颍川兵力部署,仅限于防卫而已。 哪个容易,哪个难,其实一目了然。 再加上,诸葛亮也不是那种只会强攻一面的莽夫,不可能在战前战略部署的时候,那么简单的只制定出一套战略方案,他也有后手.只是,需要大家统一一下意见而已。 而这个统一意见的前提,就是对这个现有情报的信任度,是不是要去采信他。 而这个问题,现在摆在了剩下的五人面前。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