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章 刘协的难题-《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2/3)页

    “请”大魏山阳公刘协,到邺城面君。

    没办法啊,山阳县,就在河内郡离的洛阳可不算太远的。

    现在的刘协,说实话,不管是对季汉,还是对大魏来说,都有点像烫手山芋,实在不太好处理。

    当年曹丕篡汉,消息传到汉中的时候,同时传来的,还有刘协遇害的传闻。

    这年月,消息的传递实在是不怎么灵通,验证起来也不方便,而且汉献帝遇害的消息吧,还是从曹魏那边传过来的.这玩意儿谁会去怀疑啊。

    而且,在当时的刘备心里,曹丕篡汉和刘协遇害,都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刘备可不认为刘协作为大汉天子,会甘心的配合曹丕搞什么禅让仪式。

    因为站在刘备的角度实在无法理解啊大汉天子,难道连点跟江山社稷共存亡的气魄都没有么?!

    不管是曹丕弑杀了刘协,还是刘协自裁以尽君王之节反正刘协在刘备心里,大概率是真的死了。

    所以,刘备给刘协上了一个“孝慜皇帝”的谥号,直接连葬礼都给他办了。

    那个时候的蜀地君臣,上到刘备,下到文武百官,其实都没有人认为,刘协还能活下来。

    而之后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协没死,而是成为大魏山阳公的消息逐渐也开始传到了蜀地.这就让当时还活着的刘备,有些尴尬了。

    怎么办嘛,那时候刘备已经称帝了这个皇帝,刘备想做可以,不想做,手下人也不答应啊。

    所以对于刘协是不是还活着的这个问题,季汉自建立一来,一直是采取了模糊处理的态度,不查证,但也不承认。

    而神奇的是,曹魏方面,同样选择了对刘协进行了冷处理,尽可能的在降低刘协的存在感,哪怕因此可能让季汉的政权有合法化的基础,也从不拿刘协还活着的问题来攻击季汉。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曹魏的政权法理是来自于刘协的禅让,或者说,是受禅代汉要是没事儿让刘协出来刷一下存在感的话,以大汉四百年的威望,曹丕这个受禅代汉还有个屁的意义?!

    还不如当个大汉魏王,把控朝政来的舒服。

    当然,这些都是以前的格局,季汉偏居蜀地,大魏占据天下有二,对刘协这么冷处理,其实无伤大雅。

    但现在,格局变了季汉都杀回洛阳,并且在这次的反攻战中守住了。

    这种情况下,曹叡是不可能再让刘协在山阳县继续呆着了。

    倒不是曹叡要对刘协做什么,曹叡只是担心,蜀贼会利用刘协做什么。

    洛阳和河内郡就隔着一条黄河,而刘协,不过是一个人而已。

    如果蜀贼那边真的派人去接应刘协回归,回头刘协再出面宣布当年禅让是被曹丕逼迫的,那大魏的政治法统,就彻底完蛋了。

    虽然天下明眼人都知道刘协禅让肯定不是自愿的,但有时候事情只要不说穿,那大家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认曹魏还是天下正统。一旦说穿了,那不管内心多么认可大魏的统治,也得站出来说一句“曹魏得国不正”。

    这是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想在这个时代混下去,就必须遵守这一套规矩。

    这事情的影响力太大,所以曹叡肯定不能让刘协继续在山阳县呆着,正好借着召回司马昭,询问河内战事的机会,让司马昭去一趟山阳县,把刘协“请”到邺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