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比如说弓弩兵和长枪兵的应对,其实司马懿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只要能在军中增加一批盾牌兵的数量,就可以削弱敌军的威胁可司马懿并没有准备这么多的盾牌兵啊。 这次出战是野战,又不是攻城战,司马懿当然不会在军中配备太多的盾牌兵,肯定是尽量让士卒多带长枪和环首刀这样的长短兵刃,有效杀伤敌军为主的啊。 现在好了,想调整都没有这个条件。 当然,司马懿的调整想法,其实也只是理论上的想法,实战没那么简单.而且现在司马懿也已经没空去考虑这种需要以后再考虑的问题。 随着诸葛亮变阵八阵图之后,战场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司马懿的前军应对八阵图不利,原本的进攻阵型,硬生生的被打成了防守阵型。 而左右两翼的魏军士卒,一开始的目的是去撕开圆阵之间的互相协作,现在却被敌军的八阵图牵引之下,反倒是魏军的左右两军被拉扯的越来越远,有慢慢跟前军脱节的趋势。 要是继续这么打下去的话,诸葛亮再分兵出击,从魏军的左军,前军,右军之间的缝隙插入,把魏军分割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司马懿被逼无奈,不得不下令,让两翼的进攻部队暂且停止进攻,以防御姿态收缩,往中路的前军靠拢,尽可能的合拢兵力,形成合力,先防守一波。 然后司马懿思考了一会儿,再次下令,让前军回撤,跟左右两翼的军队形成一个倒马蹄型的阵型,吸引汉军主动出击。 根据司马懿的观察,诸葛亮的这个八阵图,应该是那种攻防一体,但攻防必须一体的阵型。 也就是说,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诸葛亮的八阵图是不能进行拆分的,必须保持阵型的完整性,要进攻就全军一起压上,要防守就是全军一起结阵防守。 所以司马懿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利用倒马蹄的阵型,吸引一部分汉军进入到倒马蹄的内部,然后用左右两翼的士卒关门,前军反攻,争取歼灭一批汉军,破坏这个阵型的完整性,从而起到破阵的效果。 司马懿的应变不慢了,临阵指挥也非常的快速.但就一个问题:如果八阵图是只能全体进攻,全体防守的阵型,诸葛亮何必费那么大的心思去研究。 八阵图,本来就是两套轮转变化的套路的,一套是外阵变化,一套是内阵变化。 一看司马懿主动后撤,让出最重要的战场中间位置,诸葛亮微微一笑,当下也不客气。 等到八阵图轮转到攻坚能力最强的苗刀兵出现在战场正中间时,诸葛亮立刻下令苗刀兵强攻,然后八阵图全军前压,从圆形八阵图变阵成线性八阵图。 外阵停止轮转,以苗刀兵和刀盾兵作为前锋,追着魏军的后撤脚步进攻,而内阵的各兵种依然轮转,只是因为阵型由闭合型变成开放型后,轮转的幅度更大了一些,兵种变化的周期更长了一些而已。 这么一搞,司马懿顿时被动了。 没办法啊,司马懿吃亏的地方不是自己的指挥能力不行,而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可以随意变换战场兵种配置,同时还能保持住战斗力的奇葩阵型。 苗刀兵和刀盾兵强攻,辅以后方不停变化的长枪兵和弓弩手.司马懿的左中右三军,被全面压制。 现在还能挺得住,是因为自己兵力还有优势,汉军没有办法那么快的解决掉眼前的敌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