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五章 诸葛出征-《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3/3)页

    最后,诸葛亮压根没有提到“劝降”二字,只说了大汉天子久慕王朗大名,蜀中学子也渴求向王朗求教学问,但一直不得缘法。

    现在诸葛亮有幸遇到了王朗,当然要替天子和蜀中学子们邀请王朗往成都一行.当然,主要目的是讲学,不过如果王朗愿意出仕大汉的话,大汉也愿以司徒之位,虚席以待。

    条件提出来了,面子也给到了,王朗虽然还有点顾虑,但考虑到现在这个情况,自己再矫情搞不好就真的交代了嗯,老头子都七十多了,当然不会贪图荣华富贵,主要是蜀中学子盛情难却,故而往蜀中一行,讲授学问。

    就这样,华阴县县令,开城投降.真的跟王朗无关的哦。

    而诸葛亮在进城之后,更是对王朗恭敬有礼,时时刻刻行弟子礼,给足了王朗面子,甚至王朗启程前往成都的时候,诸葛亮还亲自引马牵绳的替王朗引路普天之下,能让诸葛亮这么做的人,只有王朗一个人。

    就这样,王朗开开心心的往成都去了。

    至于王朗的家人.王朗并不担心。

    干啥,老头子又没投降,不过是大汉天子听说我的学问好,请我去成都讲学而已学问人的事儿,能叫投降么?!

    好吧,就算退一步,老头子就是投降了七十多岁的老头子还要亲自上阵杀敌,最后没战死在敌军手里,反而被自己人给卖了,丢在孤城死守.都这样了,你曹叡还好意思追究一个老头子是不是降敌了?!

    连最后的体面也不愿意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这事儿,说破大天去,千错万错,都应该是他曹真的错,你难道还指望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替你力挽狂澜不成?!

    曹叡再无情,也不可能在这个事情对王朗有什么刁难,最多有点不满,甚至碍于王朗的声望,以及王朗儿子王肃的名声和才能,还必须帮王朗维持这个体面,善待王朗留在洛阳的家人,否则很容易让天下世家“寒心”的。

    送走王朗后,诸葛亮解散了收降的魏军,带走了攻城的凉州军,一路跟集卡牌似的集齐了一万余大军,浩浩荡荡的往潼关方向出发。

    并且在潼关之战结束的第四天,抵达了潼关前线,在张溪,赵云等人的迎接下,进入中军帐,主持北伐大计。

    而诸葛亮到了军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击鼓聚将,商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潼关,到底怎么打!!!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