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司马赴任-《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2/3)页

    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这次不遵守朝廷法度,不等王凌到任就出发去宛城的时候,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会提出疑问。

    这不符合老爹一贯的作风啊。

    司马懿能说啥?!

    总不能说现在时代不同了,那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太祖武皇帝已经不在了,当今天子跟我是铁哥们,咱不用忌讳这么多了吧说出来多丢人呐。

    因此,司马懿故作深沉,用一种教育儿子的语气,对司马师说道,“吾儿年幼,尚且不知兵也。岂不闻,兵贵神速?!天子传诏而来,需要数日,为父待王彦云至,交割事务,亦需数日,赶赴宛城,更需数日宛城军情万分危急,张文远困守孤城,如何等得起如此日久。为父急赴宛城,乃是为国赴难,些许繁文缛节,天子又岂会怪罪?!”

    这话吧,确实也没有错,司马懿如此着急的赶赴宛城,确实是有兵贵神速的道理在里面,毕竟宛城的情况,以司马懿的战略眼光,不会看不出有多糟糕。

    但.要是曹操在位的时候,你看司马懿会不会这么发挥“主观能动性”?!

    说到底,还是曹丕对司马懿足够信任,而司马懿也相信,只要自己把事情做好了,这些小细节,曹丕也不会抓着不放。

    当然,兵贵神速确实也是非常的正确的做法。

    宛城的具体情况,别说司马懿,就是曹丕一时间都不能搞清楚,只知道张辽困守邓县在拖延时间,具体能拖延多久,张辽没说,曹丕都无法判断。

    因此,司马懿只能是抢时间,早一天抵达宛城,那守住宛城的可能性就越大。

    司马师对司马懿的解释,一脸的恍然大悟,父子俩一路也没有再废话,急赴宛城。

    从许昌到宛城,其实道路真的不算太近。

    比起从襄阳出兵北上到宛城,许昌肯定是要离宛城近的多,但如果跟邓县到宛城的距离相比,许昌离的可就远了。

    因此,司马懿这一路上,真的是火急火燎的赶路,尽可能快速的赶到了宛城。

    而刚到宛城,司马懿就得到了一个坏消息。

    当司马懿赶到宛城的时候,邓县被蜀贼攻破的消息终于是传到了宛城,一起传来的,还有张辽以身殉国的消息。

    这个消息,是由张辽的亲卫,以及从邓县撤回宛城的一千多士卒共同讲述的,甚至张辽的遗体,也是他们护送回宛城的,根本假不了。

    张辽病逝于军帐中之后,第二天,张辽的亲卫就遵循张辽的遗命,开城向关羽投降。

    而关羽,也确实理解了张辽的用心,并没有为难这些投降魏军,更没有要收编他们的意思,而是分发了一些干粮给这些投降士卒,让他们护送张辽的遗体,北上宛城报丧。

    毕竟,这不仅是张辽的遗命,也是关羽送自己好友最后一程。

    关羽虽然也做好了心里准备,但真正得知好友阵亡的消息后,心里也不会好受。

    更别说,好友还是阵亡在自己手里,这让关羽的心情更加复杂,对这一千多人的处理,自然也不会太过为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