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晚上八点半,排在战列舰编队前方的四艘巡洋舰首先到达了港湾的出口处附近。首先进入港湾的不是这四艘巡洋舰,而是由韩绍锋安排的一艘小型护卫舰。这艘护卫舰将为后面的战舰带路,以便顺利的通过狭窄的水道,进入港湾,而不是因为大型战舰摸不清方向而在港湾的出口处搁浅,从而导致行动失败。 直到九点五十分,排在编队最后面的巡洋舰才进入了港湾,此时最前面的巡洋舰编队已经进入港湾近三海里了,而且已经在二十分钟前开始炮击两侧海岸上的美军防御阵地,特别是东面海滩上的美军防御阵地与炮兵阵地。 突然到来的炮击让美军根本就摸不准方向,直到美军发现炮弹是从港湾飞来的时候,这才发现在夜幕下不断开火的那十几艘庞大的战舰,可是此时美军要想进行反击已经太晚了。提前出发的水上飞机依靠侦察机提供的情报,首先引导舰炮打击了美军的炮兵阵地,而随着美军开始反击,其隐蔽的岸防火炮也暴露了,水上飞机立即为战舰提供了新地目标 这绝对是一场不平等地炮战,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这场战斗都没有任何的公平性可言。 在数量上,一艘巡洋舰上有9门200米重炮,另外还有16门120米副炮,24门80毫米火炮,以及数十40米与20米的机关炮。战列舰上的火炮数量更多,除了9门400毫米的炮,24门80毫米火炮,以及超过了毫米与20米机关炮。三艘战舰上的火炮同时开火的话。一分钟之能能够打出近300炮弹,而这些炮弹足以摧毁一个步兵团地防御阵地,或者是同时打掉数个炮兵阵地了。 美军明显处于劣势,不但火炮数量非常少,而且主要装备的是米口径的陆军火炮,其155米口径的重炮数量相当有限,而且难以隐蔽。在第一时间就被摧毁了。而105毫成威胁,就更别说对付战列舰了。 也就在最后一艘巡洋舰进入港湾的时候,美军设在港湾南部与中部的几个炮兵阵地已经全部被摧毁,数十门隐蔽起来地岸防火炮也被摧毁。港湾东侧的防御阵地全部笼罩在了火海之中。很多在慌乱之中暴露在外的美军官兵成为了战舰上小口径机关炮的理想射杀目标。这些机关炮本来是用来防空地,其射速都非常快,射程也不会太短。特别是2毫米机关炮,其理论射速达到了一分钟250,实际射速也达到了一分钟120以上,密集的弹雨覆盖了美军的阵地。任何暴露在外的官兵都成为了射杀的目标。 舰队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以大概5的速度向北航行。常荐新没有让舰队提速,主要是港湾内比较狭窄,而且在两侧还有浅水区,如果速度太快地话,战舰很容易冲入浅水区而搁浅。另外,美军的反击并没有什么威胁,也就没有必要提高速度。保持缓慢的航速还能够提高炮击的准确性呢。 到了六日凌晨的时候,跑在最前面的巡洋舰已经到了港湾的码头区附近了。而且开始炮击码头后方的美军仓库。四艘巡洋舰陆续进入了港湾北部比较开阔地水域,随即就全部展开,开始压制美军在码头区的防御工事。 等到常荐新指挥地五艘战列舰到达的时候,负责守卫码头的美军,以及在这一地区的非战斗性官兵都已经抱头鼠窜了。五艘战列舰没有炮击码头,而是把炮口对准了东北方向上的圣地亚哥市区,随即就在水上飞机的引导下开始炮击市区内的美军目标,特别是设在市区南部的美军司令部。 最后四艘巡洋舰大概在一点之前到达,而此时最先到达的四艘巡洋舰已经完成了炮击码头区的任务,八艘巡洋舰全部将炮口对准了圣地亚哥市区南面的美军防御阵地。这是美军为保卫圣地亚哥设置的防线的一段,而且当时韩绍锋的陆战队就在美军防御阵地东南面大概十公里之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