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组建学校-《大秦:开局带着秦始皇造反》


    第(1/3)页

    “这天下广大百姓,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赵立认真的看着秦始皇说道。

    作为儿子,他觉得有必要把自己便宜老爹的思想转变过来。

    毕竟这天下打了下来,第一个皇帝还是要他来做。

    后世的义务教育,为的便是从普通人中挑选出精英。

    绝大部分的人,其实智商都差不多。

    而那些权贵子弟之所以显得要聪慧一些,只是因为他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资源远远优于常人。

    如皇家贵族,文是儒家大能教学,武是顶级将军传授。

    就连治国之道,从小都耳濡目染。

    见到秦始皇陷入沉思,赵立继续开口说道:

    “爹,按照我的办学方法,只需要三个月这些学生便能为我们提供收益。”

    “三个月?”

    这下秦始皇彻底愣住了。

    按照目前大秦教育方式,一个学生从刚入学到从事生产,至少要五年以上工夫。

    毕竟各家经典都要有所涉猎。

    一个贵族子弟成才,更是需要十年以上的培养周期。

    若是四个月便可投入生产,那这种教育成本和带来的收益比简直微不可技。

    “立儿,四个月恐怕连字都认不全吧。”

    秦始皇摇了摇头。

    若是拔苗助长,教出来的子弟也没什么用处。

    赵立解释道:

    “这种培养方法,并非需要将所有的字都认齐。”

    “比如若是木匠,只需要认得木匠相关文字。”

    “只需要经过三个月突击学习,便能基本掌握一些基本木匠手艺,由此参与生产。”

    秦始皇眉头皱了起来。

    “若只是如此,那恐怕也没什么作用。”

    木匠可是精细活。

    那些老师傅,都是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练就一身技艺。

    只是掌握一些基本功,根本无法单独制作产品。

    赵立解释道:“并非是让其单独完成整件制品,而是让其参与其中部分制作。”

    “比如制作一支弓箭,一人负责砍柴,一人负责切条,一人负责箭头抛光,一人负责组装等。”

    “同一个制品,拆分成六七个步骤由不同人完成,而每个人只需要钻研自己所负责的那个步骤即可。”

    其实说来复杂,赵立所说的也不过就是后世的流水线罢了。

    如今的大秦,一位工匠需要多才多艺,学会很多物件制作技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