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二哥的进步-《妙因缘》


    第(2/3)页

    可是等到他六岁可以入学时,也没有存到足够的银两,家中父母只会种点田,收成只够一家六口平时吃穿,还要给爷奶孝敬,根本没有存银。

    本来以为不能入学的小杜子,没有想到钟夫子因为他的聪明好学又上进,直接免去他的学费,让他可以接着学。

    书本也可以还按他自己的来,并让他把这个方法交给一些家中不富裕的学生,让他们也可以省点银钱,只是笔墨还是要用的,必竟以后科考要求的还是毛笔的正楷字体,为以后科考必须学会。

    可是小杜子却觉得硬笔比较好写子,他写了这么多年了,一时用不惯毛笔。

    可是炭笔的缺点也很明显,写上去的字,很容易被磨掉。

    于是小杜子就想要一种写上去后,不容易被磨掉的炭笔,他向村中的老人请教,知道了不同的树木烧出的炭各有特点。

    有的带有清香,有的适合冬天取暖,放在房内没有什么烟,有的偏硬,有的偏重,有的偏软。

    小杜子就找来各种的树木,又请教了别人如何烧炭,然后试验哪种树木制作的炭笔最好用,最不易被磨掉。

    最后还真被他找到了一种,是山顶上最老的那个老树的树枝,用他的树枝做成的炭笔,不仅不易断,好写字,还不易被磨掉,和墨水的效果差不多。

    从此他用的就是这颗老树的树枝做成的炭笔,可没过多久,问题又出现了每次写完字都是一手的炭,很难洗掉,时间长了手都是黑的,怎么办呢?”夫子停下问道。

    “可以把笔用纸包起来再写?”有一个学生答道。

    “是的,包起来就好了,于是他就想找一个东西把笔包起用,家中是买不起纸的,布头也不能让他随意浪费,于是他又用起了竹子,他弄了一些小竹子,把炭笔弄成合适的大小,放进竹子中间,固定好,每次笔钝了,就连着小竹子一起削掉一部分,就是现在常见的炭笔的雏形。”

    “原来炭笔是他发明的。”学生感叹道。

    “不是哦!炭笔很早以前就有,他这叫改进,让炭笔变得更适用。有了可推广性,和适用性。”夫子纠正道。

    “哦!那后来呢!他还做了什么?”

    “后来呀!后来他去读别人所卖之书,读起书来就不愿放下,必定要读完才行,而他的过目不忘也是这样练出来的。就是去到朋友家中,在他的眼中看到的也都是装书的袋子箱子,摆书的柜子架子,也因为他的这种专注,使他后来成就非凡。。。”故事一直讲到下课时才讲完。

    “谢谢夫子赐教!”张云贤和全班同学一起作礼感谢夫子。

    “以后还有不懂的可以直接问我,下课后也行。”夫子临走前很欣慰的对着学生们说道。

    从这以后,张云贤就常常向夫子请教问题,回家后又会和张洁一起学习一段时间,给张洁讲解当天学到的内容,加深记忆,成绩稳步提升。

    张父和王氏都很欣慰,夸他以后说不定会超过他大哥,把他给高兴坏了。

    后来张云贤有一次去问夫子,为什么上课的时候只教他们读写,如果他们不问他为什么就不给他们讲解文章的意思,讲解一下明明更好记忆,可以让大家学习的更快呀!

    夫子笑了笑说道:“世间之事,奇者必有其因,东秦武强文弱,就是文官也要有一定的修为,因此给文课的上课时间有限,每天只有早上的二个时辰,如果每次都给你们讲解,说故事,那么一个早上讲不到一半的内容。

    所以只得用这种方式,有心向文的学生会象你一样在课后前来询问,而无心学文的,只要记下书中内容,每日读诵,慢慢也会明白其中真义,这就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了。”

    不说张云贤了,说说张父这边,  10月2日一早张父上过早朝,就去了武备部。

    先是找到贤王把十月十五是个好日子,宜搬迁的事先和贤王说了。

    贤王大大自然是无所谓的,不管搬到哪里,他还是可以每天喝茶,看书,下棋,偷听别人聊天的,不对是记录别人的功绩的。

    不过更新更大一些的地方也更舒服一些的,贤王大大这么会享受的人自然是点头答应了。

    然后就什么也不管了,让张父去安排搬迁事宜,自己又逗起了鸟儿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