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前时光(年代)-《复数重生》
第(2/3)页
92年就流行这个,二层小楼一起,贼有面儿。
这时候没人炒房。
房改之前,楼房都是福利分配,不值钱。
这时谁要是告诉大家,未来一套房子能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仅凭房屋租金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准能成为视线的焦点。
那表情!那眼神!
明显就是在看一个神经病!
白日做梦呢这是?
按照习俗,房子上梁得有仪式。
房梁绑红绳,鞭炮放不停。
陈叔摆宴席,众人来随礼。
这时的物价,陆野一家三口随100元就不少了。
陈叔盖完小楼,再买个50摩托,往院子里那么一停,自觉人生完满。
为什么不买四轮汽车?
92年,一般人还真没想过买汽车。
这年头,司机还是个职业,有驾照的人真心不多。
现在的汽车行情,便宜点的十几万,好一点的三四十万,上百万的豪车也不是没有。
买完车还得买汽油,保养,交养路费和各种杂费。
犯毛病还得修,到处都是费用。
92年的消费观,一般人还真接受不了这个。
要知道,这时的猪肉还不到2元钱一斤,鸡蛋1元左右一斤,大米白面两三毛一斤!
除了价格贵,费用多之外,当时买车还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借车。
90年代初期,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很薄弱,无照驾驶在老板们眼里,那都不是事儿。
如果谁家买了车,铁定是要被大伙借去开上一圈又一圈的。
结婚出车,出门办事,火车站接人
各种理由,样繁多。
在那个年代里,你有车不借,就是人性不好,十里八村的嚼你舌根
那么多钱买车,自己还没开两下,就被亲戚朋友开成二手车,不值当。
要是借车的人在出点交通事故,车主别提多闹心了。
早买车是非多,与其钱买个麻烦,不如出门打车。
陆野前世,陈叔的养老计划执行了十年,便宣告破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的100万不等于明天的100万。
陈叔十年后再想开鞋厂时,已经跟不上潮流,跟不上形势了。
最后日子过的要多惨有多惨。
到底有多惨?
还是别问了,咱给陈叔留点面儿。
父母办厂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只好把陆野送到了爷爷奶奶家。
陆康添钱,把爷爷奶奶的一楼单室换成了隔壁楼的一楼双室。
从此,陆野就要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