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5 章 准备反击1-《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2/3)页

    李毅飞极为谨慎,避免直接查询敏感案件信息,而是将焦点集中在“人”的因素上。

    他编写了复杂的多线程筛选脚本,在后台悄无声息地运行,扫描着全市数千名公安干警的庞杂信息:

    · 重点筛选维度:

    1. 遭遇不公正对待的骨干: 重点排查近五年内,那些因坚持原则、办案触碰利益集团或不听从“违规指令”而被调离关键岗位、受到不实处分、晋升被无故中断的干部。

    人事任免通知、考核评语中的模糊措辞、以及内部督察部门的非公开记录是交叉验证的关键。

    2. 利益受损群体: 查找本人或直系亲属在与隆盛矿业等企业的纠纷中明显遭受不公,却申诉无门的民警;

    或因拒绝同流合污而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的。

    这需要将内部工会的困难补助记录、部分脱敏后的信访数据与外部公开信息进行智能关联分析。

    3. 资深却边缘化的老同志: 那些警龄长、业务能力强、在普通干警中有威信,但因不属于“张派”核心圈层而始终被排除在决策层之外,担任调研员、副职闲差的老警察。

    他们的不满往往积累最深,且顾虑相对较少。

    4. 技术精英与业务尖子: 特别是网安、技侦、刑侦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些人通常更专注于业务本身,对权力斗争可能较为疏离,拥有接触核心数据或技术手段的便利,且对组织内部的公平正义有更清晰的判断。

    ·行为特征分析:

    1. 内部通讯痕迹分析: 扫描内部邮件系统、OA系统审批流程中的签批意见,寻找那些语言风格正直、曾对某些案件处理或决策提出过不同看法的ID,分析其人际网络。

    2. 隐性圈子识别: 通过分析内部系统登录的时间规律、访问特定资源的IP关联性、甚至食堂消费记录的共现频率,尝试模糊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小范围、非正式交流群体。

    这个过程持续了几乎一整天,李毅飞就像一位极具耐心的矿工,在数据的矿脉中仔细甄别、筛选。

    所有的查询请求都被打散、伪装成正常的系统维护流量,数据包经过多重加密和随机路由,最大程度避免触发任何异常检测警报。

    华灯初上时,初步筛选出的名单上有二十余个名字。

    李毅飞没有急于行动,他需要进一步的精炼和风险评估。

    他调取了这些人的详细档案、家庭关系、主要工作经历,并尝试关联其在外部网络空间(如当时流行的专业论坛、QQ空间日志等,通过匿名代理和技术手段规避追踪)可能留下的“数字脚印”,观察其关注的社会话题、偶尔流露出的情绪倾向,进行侧面印证。

    经过数小时的交叉比对和深度分析,三个最具潜力的目标逐渐清晰:

    1. 赵伟: 原市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公认的破案能手,性格刚直。

    三年前因坚持深挖一起隆盛矿业运输车队涉黑伤害案,与张立军发生正面冲突,后被明升暗降,调至郊区分局任排名靠后的副局长,彻底边缘化。

    内部论坛曾有匿名帖子为其鸣不平,但很快被删除。

    其子在校期间与隆盛矿业某高管之子发生冲突,结果不了了之,家庭对此颇有怨气。

    2. 孙强: 市局网安支队核心技术骨干,性格内向,技术精湛,负责多个关键系统的维护。

    但其妻子经营的一家小广告公司,曾因拒绝隆盛矿业下属公司远低于市场价的合作要求,遭到一系列不正当竞争打压,生意一落千丈。

    孙强曾试图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但石沉大海,内心积郁。

    3. 周海(老周): 市局督察支队资深督察员,还有半年退休,是局里有名的“老倔头”,原则性极强。

    曾多次依据规定,对张立军几名亲信干部的违规违纪行为提出严肃的督察建议,但均被以“顾全大局”、“缺乏证据”等理由压下。

    因其资历老,且行事磊落,张立军虽厌烦却也拿他没什么太好办法,只能将其晾在一边。

    近期其老伴罹患重病,医疗开销巨大,家庭负担沉重。

    这三个人,各有优势与风险:赵伟动机强烈,具备刑侦经验和一定的领导力,但目标较大,易被关注;

    孙强身处技术关键节点,能提供内部信息通道,但性格偏软,需要有效激励和引导;
    第(2/3)页